北大博士绝情,人间蒸发20年,母亲病危也不肯相见,原因让人唏嘘
2019年,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母亲,拖着瘦弱的身躯,病倒在床上。
她微微睁着眼睛,用孱弱的声音,对着记者的镜头声声呼唤:“强强,回家吧,妈想你”。
面对老人临终前的愿望,广大网友无不为之动容,纷纷出力帮忙寻找老人的儿子王永强。
(资料图)
然而,当人们费尽周折找到王永强时,王永强却拒绝相见。
但是,在得知原因后,网友又纷纷对王永强表示理解。
01
为了找到王永强,记者带着王永强的家人来到户籍处,查找王永强的户口。
但是工作人员却说,王永强的户籍在1999年时已经注销,现在全国的户籍信息里都查不到这个人。
所有大张旗鼓地离开,都是试探,真正离开时,关门声是最小的。王永强悄无声息地从人间蒸发了。
销声匿迹了20年,王永强如今身在何处?在媒体的带动下,有热心网友在国外的一家网站上,找到一个同名同姓的人。
本以为可以皆大欢喜,未承想,王永强却给出了一个绝情的答复。
“不要找我了,不想见他们。”
1969年,王永强出生在常州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,王纪生提及自己的小儿子王永强,眼中的泪水在不时翻动。
“家里穷,我们老两口省吃俭用,含辛茹苦地供他上大学,如今他有出息了,但这个家他也不管不顾,就这么一走了之。”说这话时,老人家眼眉低垂,仿佛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正从他手上溜走。
老人说,王永强曾经无数次给家里寄钱,可是,如今母亲重病在床,他怎么如此狠心,对此置若罔闻?
其实在常州,王永强是出了名的“功成名就”,一个农村娃,从山沟沟里走到北京,走到国外,还成了美国硅谷的工程师,这是何等的荣光。
乡亲们都说,老王家的祖坟冒青烟了,王永强真给他们家光宗耀祖了。
但是,王永强是真正意义上的“寒门出贵子”。
因为,跟王永强的成功同样出名的,还有王家的贫苦。
2019年,王家的房子,还是50多年房龄的两间草房。
母亲郭巧娣身体不好,有严重的胃病。哥哥王国强从小患上小儿麻痹症,身体有残疾,不能自理,他们需要常年吃药。
更要命的是,家里只有3亩多的责任田,父亲王纪生,靠卖老鼠药,每个月最多能赚几十块。
所以王家靠养猪卖猪,维持家用。父母和哥哥都领低保,王家也是乡里接济的重点对象。
这样的家庭,在20世纪80年代,能供出一个大学生,是了不起的。
可每当乡亲们对王永强有出息啧啧称赞时,老两口却满不在乎,言语里还不免抱怨。
因为,王永强一直在上学念书,只花钱,不挣钱。再看别人家的孩子,十五六岁就出门打工,早就往家里交钱了。
不得不说,贫穷决定了眼界。
02
王永强的父母没有多大的文化,他们看中的东西也很实在,养儿子就是一个劳动力,能帮家里干活,能挣钱给家里,他们也就知足了。
但是,大儿子残疾了,眼前小儿子又指望不上,老两口心里自然是不满意的。
父母在王永强很小的时候就教育他:要帮家里干活,帮忙照顾哥哥。还总是夸谁谁家的儿子,一年打工赚了多少钱,交给了父母。
王永强从小性格内向,虽然家里的情况他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但他只能做个懂事的孩子,帮父母做饭、喂猪,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,以及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不能自理的哥哥。
王永强虽然不爱说话,却对书很痴迷,成绩也好,学校里的功课,他门门都考得优异。
但是,他没有钱买学习用品,只能在垃圾桶里捡同学们用剩的铅笔头,用别人用过的本子,在背面书写。为了贴补家用,他还经常捡些废品卖钱。
常言道,会哭的孩子才有糖吃。
虽然,王永强一直在默默付出,但是却没有得到父母的体谅和心疼,父母早已习惯小儿子在家里忙前忙后的身影。
后来,王永强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入了中学,又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。
然而,等待他的不是认可、表扬和鼓励,而是父母的一致反对。
父母反对的原因很可笑,高中离家太远了。
父母觉得,王永强上了高中,就不能像中学时,每天放学都能回家照顾哥哥,也不能帮家里干活,何况都读完中学了,认字也够多了,读那么多书一点用都没有,还不如早早出门打工挣钱。
而更重要的是,家里也没有钱供王永强读书。
当然 ,王永强明白家里的难处,不能替家里分担,反成了家里的负担,这让他心里非常惭愧。
但他还是坚信:自己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,改变家里的境况,让家人过上好日子。而且,这似乎也是他那时唯一的最好的出路。
于是,王永强独自找到重点高中的校长,承诺自己一定会拿到全额奖学金,求他给自己一个机会。
校长被王永强的真诚打动了,免除了他的学费,还鼓励他好好读书。
之后,王永强又苦苦哀求父母,说自己不会跟家里要钱,直到这时,父母才勉强同意王永强继续读书。
学费的问题是解决了,但生活费怎么办?
因为王永强还未成年,所以他只能在学校附近的各种餐馆、商店里打工,这样离学校近,还不耽误学习。
虽然惦记家里,但高中三年,为了节约路费,王永强很少回家,回家也都是走回去。
50多公里的路,王永强不知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过多少次。而且,每次回学校时,他都要背上一袋大米,还有萝卜干和咸菜。因为自己打的是童工,赚不了多少钱,所以他要从家里带些伙食。
高中3年下来,王永强兑现了自己的承诺,他果然年年都拿到了学校的奖学金,还以优异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苏州大学。
03
王永强觉得,自己终于扬眉吐气,可以给父母和家里一个满意的交代。
谁承想,父母的话,却犹如晴天霹雳。
“上什么大学,还花钱,有什么用?你是不是该挣钱往家里交了?”
但是,1987年,上大学是不用交学费的,国家还给4元钱补助。
得知这个消息,原本反对的父母马上变了一副面孔,他们又支持王永强上大学了。
但有一个条件,他们要求王永强把4元钱全部交给家里,至于他自己怎么生活,似乎不在父母的考量范围内。
为了能上大学,王永强满口答应了父母的条件。至于自己在大学要靠什么生活,王永强只能再想办法。
走进苏州大学的校门,王永强的心突然亮堂了,这里才是他梦寐以求的天堂。
而他也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,王永强是块读书的料子,在大学里,他的成绩也出类拔萃。
没有课的时候,王永强就去做服务员,甚至到工地搬砖、扛水泥,反正只要不犯法,凡是能赚到生活费的工作,他什么都愿意干。
他一边在学校勤工俭学,一边竭尽所能地打零工,王永强半工半读总算顺利完成了学业,还学有所成,考上了研究生。
对于王永强来说,自己的生活费还好说,多打几份工,还能勉强够用。但父母隔三差五的无理要求,则让王永强伤透了脑筋。
原来,乡亲们见王永强有出息了,就巴结他的父母,求他们办事。
父母也不先问问儿子能不能办到,就擅自做主,满口答应。
王永强的父母认为,小儿子一直懂事听话,所以从来就没在乎过他的感受。
父母不仅要求王永强给残疾的哥哥在城里找份工作,还要体面、轻松。甚至要求他安排亲戚家的孩子,也能去心仪的大学读书。
但王永强一个大学生,他哪有什么特权,能做到这些事?
而父母不但不理解,还埋怨王永强忘本,数落他,没给王家在乡亲面前挣足面子。
生活如流水不休,往前走。王永强读研之后,每月有72元钱的补助了,这在当时,是很高的收入了。
这次王永强也长了个心眼,他打算自己留下一部分,以备不时之需,剩下的再寄给家里。
不料,父母不知从哪得知了这个消息,不惜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苏州大学。
到了学校,父母像是拿了尚方宝剑,从学校门口到教学楼下,一路大喊大骂:“王永强,你给我出来,你个没良心的狼崽子,居然骗自己的亲生父母,你的良心被狗吃了!”
这阵仗,被王永强的老师和同学们看在眼里,他们纷纷上前劝解。最后,王永强连连道歉,答应把72元钱全部寄给家里,父母才就此罢休。
父母这次的大吵大闹,让王永强彻底没有了脸面。
从此,恐惧的阴影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底。
他感觉自己无论多么努力,总有一只命运的大手,随时能把他拍到泥土里,打得他两眼冒金星,找不着方向,翻不了身。
04
但他还是常常写信给家里,关心父母的身体,询问家里的近况。可父母似乎不太在乎这些,他们只关心王永强现在能赚多少钱,有没有全部交给家里。
好在之后,王永强考上了北京中科院的博士,还遇见了美好的爱情。
妻子是王永强博士生导师的女儿,岳父一家不但没有嫌弃王永强的出身和家境,也没有对彩礼和婚礼有什么特殊要求。
王永强很感激,也很珍惜,他尽可能地多做几份工作、多打几份零工,为的是给爱人一个体面的婚礼。
王永强兴高采烈地打电话对父母说:“爸妈,我要结婚啦!”,可得到的不是祝福,而是趁火打劫。
父母不同意他结婚,因为他结婚了,赚的钱就不交家里了,这摇钱树不就没了嘛。但这次,王永强态度很坚决,他没有屈服。
父母眼看阻止不了,就狮子大开口,说要1000元的路费,才来参加他的婚礼。
20世纪90年代,一个博士生的工资很高,但1000元,对于王永强来说,那几乎是要攒一年才能攒到。王永强真没有那么多钱给他们,而他们也果真没有出席他的婚礼。
1999年,北大博士后的王永强和妻子要去日本留学。
父母的要求也升级了,他们让王永强把全家人一起带去日本。
而此时的王永强,已经摸准了父母的脉了,他跟父母说,去日本,一年能赚18万,赚到了钱就给家里盖房子。要是他们都跟去,就啥都没有了。
这招还真灵,父母痛快地答应了。
王永强到了日本,给家里报了平安,又寄了几次钱,之后就没有了音信。
05
找不到王永强,父母不知用啥方法,就找到了岳父家,非要王永强的电话号码,岳父一顿好言相告,但却没有用。
联系不上王永强,拿不到钱,他们怎么都不肯离开。
岳父一家经不起他们的吵闹和纠缠,只好换了工作,搬了家,才得以摆脱了他们的纠缠。
1999年,王永强的舅舅联系上了他,却被告知“以后少找我”。
这时的王永强已经跟妻子离了婚,原因是妻子不理解,他们已经结婚了,他还要对父母、老家无休止地尽孝,这孝心要尽到什么时候?
此时的王永强似乎也开始觉悟,自己多年的付出是否值得?又要把这个破烂、吸血的家,扛在肩上到什么时候?
50年来,王永强孤身在外,努力奋斗,为的是找到一个出路,让家人过上好日子。
但这样的守护,没有得到一丝的体谅和心疼,没有一句嘘寒问暖,也没有一声祝福。
走过半生,他等到花都谢了,最终看清,自己无非就是一个赚钱的工具。心凉透了,亲情也就断了。
如今,父母一家还居住在老家破旧的草房里,不惜在媒体上大肆渲染他们可怜的处境,眼巴巴地等着小儿子回心转意。
而王永强已经居住在美国亚特兰大,像一只飞过了太平洋的小鸟,自由自在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在《幸福的勇气》一书中,阿德勒心理学说,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,让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独立。
而王永强的父母却反其道而行之,最终迫使儿子断亲收场。
台湾作家龙应台说,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成长,带着祝福送别。
希望,所有的离开,即使不能带着祝福,至少可以体面。
作者:远树
编辑:明月松间照
参考资料:北京日报《北大博士后出国失联20年最新消息 王永强失联20年原因曝光为什么拒绝认亲》2019-12-04
光明网《20年前,老报纸记录下北大博士后王永强的家境》2019-12-05